江西省大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11-14 17:26:01 被阅览数: 6010 次 来源:

项目名称:《江西省大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项目地点:大余县

城市用地规模:2030 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0.6 平方公里左右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委托编制单位:大余县人民政府

主要参加人员:韩高峰、谢衍忆、许五军、张小金、黄仪荣、谢葳、叶胜发、洪明兰、孙毛、黄金玉、邓金平、肖荣华、肖龙、韩振坤、夏海燕

 

一、规划背景

大余县2010年被江西省发改委列为全省首批低碳经济试点县,成为赣州市唯一省级低碳经济试点县, 2011年被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低碳经济和资源枯竭城市试点工作推进大余县逐步进入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轨道,要求大余县转型发展,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步伐,在赣州市范围内先行一步“探路”低碳经济。

随着赣韶高速、赣韶铁路的建成通车,大余县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加强,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7.3”特大洪灾灾后重建使城市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如何处理好灾后重建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是未来城市规划建设需解决的问题。《大余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上版总规)由于当初编制时间的限制、周边环境的变化、规划的可实施性,在实施中面临的各种矛盾逐渐凸显,已经不能很好地指导城市建设。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大余县人民政府于2009年开展上版总规的实施评估工作,上版总规实施评估报告已经评审通过,评估报告分析了上版总规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提出总规修编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并对总体规划修编提出相关建议,在此背景下,大余县人民政府于2011年委托我院进行《大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构思

规划采用“目标+问题”导向的技术思路。结合大余区域发展环境的变化,低碳经济试点、资源枯竭城市试点工作的要求,明确城市发展目标与定位。

通过产业发展与城市定位、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综合交通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四个专题研究,分析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发展策略,制定城市空间布局方案。

三、主要内容

(一)发展目标

2030年,将大余县建设成经济综合实力较强,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旅游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8%,森林覆盖率达到7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以上,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二)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世界钨都、江西省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地、生态文化旅游城市。

城市职能:

1.全国重要的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

2.江西省电子信息、新材料、食品医药产业基地;

3.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

4.赣南苏区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和红色文化传承区;

5.全国重要的花卉苗木基地;

6.大余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口规模:县域总人口规模2030年达到44万人,中心城区总人口规模2030年达到2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203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0.6平方公里左右,城市人均建设用地约为103平方米。

(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从区域视角出发,提出“轴带拓展、中心集聚、区域协调”的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以区域联动、强化集聚、空间整合为目标,规划确定县域空间发展结构为“一心、两轴、三区”。

“一心”:即大余中心城区。主要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区域商贸、科研创新、生活居住、旅游休闲、新型工业等职能,是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两轴”:指一条沿323国道向南康、南雄方向延伸的城镇发展主轴;一条从县城向西延伸的生态旅游发展次轴。

“三区”:指中部综合服务发展区,东部制造业、商贸发展与生态保育区,西部生态农业与旅游发展区。

(四)县域产业发展规划

1.主导产业体系

规划注重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确定主导产业发展体系为:两大特色产业(钨及有色金属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四大培育产业(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精细化工)。

2.产业空间布局

大余县产业空间布局为:“一圈一带四区”。

“一圈”即生态休闲旅游圈。生态休闲旅游圈以中心城区为主体,集中了县域主要的旅游资源,未来通过旅游交通组织和旅游线路组织,形成县域主要的生态旅游圈。

“一带”即产业经济发展带。沿323国道、赣韶高速公路、赣韶铁路形成的县域产业发展带,形成以新型工业为主导,涵盖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的产业集聚带。

“四区”即县域层面划分为四个产业区。

(五)县域旅游规划

规划突出生态旅游的重要地位,树立“雄关丝绸路、南安牡丹亭”旅游形象,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名城。

旅游发展总体布局:

“一个中心,二条主线,四大片区,四大品牌”,形成一个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面向全省和全国的旅游发展格局。

一个中心:指大余县城,一级旅游接待中心、游客集散地、主要旅游目的地。

两条主线:自然生态探险旅游线路、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线路。

四大片区:中部文化休闲旅游片区、西部绿色生态旅游片区、东部田园文化旅游片区、北部矿区景观旅游片区。

四大品牌:梅关——丫山风景名胜区、世界钨都矿业奇景、红色经典旅游景点、中国瑞香之乡。

(六)县域支撑体系

规划合理确定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城镇职能结构;构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发展体系;构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体系;配套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科学制定空间管制分区和管制措施。

(七)中心城区规划结构

城市发展方向:规划确定中心城区向东北方向轴向延伸,跨越式发展,建设城市新区。

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东、西以自然山体为界,南至梅关景区,北至丫山景区和自然山体,东北到大余火车站,面积32平方公里。

规划结构:

规划提出中心城区以“轴向延伸、紧凑增长、低碳发展”的空间发展策略,最终形成规划结构为:“一轴三区、一主两次”。

“一轴三区”:一轴为依托庾岭大道、环城路形成自西南向东北发展的城市主轴;三区为城北新区、城中老城区及城南产业区。

“一主两次”:即城北城市主中心,城中、城南片区中心。

(八)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通过增设高速出入口,强化区域交通的联系,改善城市对外交通联系。设置层次清晰的城市道路体系,构建轴向城市干路系统,支撑城市空间带状发展。

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铁路:加快赣韶铁路建设,尽早实现通车营运,赣韶铁路按单线设计建设,预留赣韶铁路复线。在大余黄龙镇设一铁路场站,规划为客货两用。

高速公路:规划保留赣韶高速公路大余段,规划在黄龙镇叶敦村新增一高速公路出入口。

国道:规划现有323国道改线。规划调整323国道城区段的走线,同时对323国道升级改造,由二级公路提升至一级公路。

省道:规划余崇公路走余浮公路线路,从县城西部出口经浮江乡往北,通往崇义县城,对余崇公路进行升级改造,升级为国道。

城区道路网系统:采用“方格网 ”布局,形成“五横六纵”的城市主干路网布局,主要承担各片区之间交通联系。五横:庾岭大道-龙山路、黄龙大道、南安大道、梅国南路、河沙路。六纵:丫山大道、福兴路、平宁路、伯坚大道-梅关大道-工业大道、北门河北路-北门河南路、中山北路-中山南路。

(九)中心城区支撑体系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主两副六点”布局均衡的体系结构。

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化绿地景观体系,形成“山拥水嵌,多点多廊”的绿地结构。

科学预测各类设施需求,合理配置各项市政基础设施。

四、创新与特色

1.应对资源枯竭,提出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

大余县已进入钨资源枯竭期,依托单一的有色金属产业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路径已不可行。规划结合低碳经济试点、资源枯竭城市试点的契机,提出大力推进城市转型发展。一是“产业兴城”,延伸钨产业链,推动钨产业向精深加工升级,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建设“江西省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地”。二是“旅游活县”,依托梅关-丫山风景名胜区、牡丹亭文化、红色文化、世界钨都、三江口景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实施“旅游活县”战略,大力推进发展旅游业,打造赣南苏区重要的文化旅游基地,大力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城市”。

2.基于区域视角的统筹协调发展思路

规划基于大余县的地理区位,从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视角出发,强化大余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一是协同区域产业发展,在充分分析周边县市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立足自身优势产业,走差异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路径,规划提出推进建设赣井高速公路,将生态旅游业融入区域旅游发展网络。二是融入区域发展格局,立足区域发展背景,加强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特别是粤北和赣州中心城区的经济联系和信息、人才交流。通过赣韶高速、赣韶铁路交通条件,融入赣州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加强与南雄等粤北地区城市的区域合作。

3.因地制宜,采用交通与用地相融合的空间布局模式

由于“群山环抱”的地理环境条件限制,大余中心城区的空间拓展在一个狭长地带进行,因此,规划采用“轴向延伸”的方式推进城市的空间拓展,城市向北跨越式发展,建设城市新区。以庾岭大道、环城路等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实现交通组织与用地布局的互动、融合,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就业可通过横向的交通主脊串联居住区和工业园区,提高通勤效率。同时,在城市空间拓展方向上,保留城市中多处较高的自然山体,城市轴向带状发展,通透性较强,城区及周边自然山体的渗透,能有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汇碳固碳。

4.全方位落实“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

一是构建低碳发展体系。以实施低碳经济试点县为契机,以创建省级生态县为目标,以生态为重、绿色发展为原则,对于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打造低碳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生态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保护县域良好的生态环境本底,推动绿色发展、谋求绿色崛起,建设省级低碳经济示范区。

二是创新地采用“紧凑增长、低碳发展”的土地使用模式。规划提倡以短路径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模式,以减少居民工作与生活之间的通勤距离。采用相对较窄的路幅宽度构成的更为细密的道路网络,以形成适合人与自行车使用的地块尺度,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通过旧城更新与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有限的土地内满足更多空间使用的需求。

五、实施情况

总体规划编制实施以来,对于大余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推进了城市发展建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大余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城区的各项建设有序进行,城市各项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主要实施情况如下:

1.赣韶铁路建成通车,城市内外交通能力提升。

2014年9月,赣韶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成为连接京九、京广两大南北铁路的运输大动脉,赣州至韶关铁路运行时间缩短至约2小时,加强大余县与赣州中心城区以及粤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带动经济发展。庾岭大道、明月路、梅国北路、蓬莱路、解放桥、中山桥等城市内部道路交通设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城市交通条件逐步提升。

2.实施“旅游活县”战略,城市转型初显成效。

总规编制实施以来,大余县以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将旅游业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战略突破口,提出“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相继编制完成《大余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梅关-丫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丫山景区详细规划》《牡丹亭景区详细规划》《梅关景区详细规划》等多项旅游专题规划。

启动了世界钨都国家矿山遗址公园规划的前期工作,加大对于丫山、牡丹亭、梅关三大旅游景区的投资力度,完善景区旅游交通、游览、购物、环境保护等旅游基础设施。同时,全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举办了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暨精品景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丫山乡村生态园被授予5A级乡村旅游点,在2015年全国品牌推介暨旅游项目投融资大会被授予“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奖牌。

3.中心城区各项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大余中学新校区、体育中心、县中医院基本建成,县行政中心、县综合医院、法院大楼、公安大楼正在建设,中心城区的各项服务设施正逐步完善提升。

大余总规_副本.png

大余总规1_副本.png

大余总规2_副本.png

大余总规3_副本.png

大余总规4_副本.png

大余总规5_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