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10-23 10:29:12 被阅览数: 6837 次 来源:

项目名称:《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项目地点:赣州市

城市用地规模:2035 年赣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20平方公里以内

完成时间:2018年10月

委托编制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

主要参加人员:韩高峰、许五军、张小金、叶胜发、谢葳、黄仪荣、邓金平、肖龙、洪明兰、孙毛、吕渊泉、李鑫、黄敏、刘祥钰、邱彬、王涛、马亮、徐小明、朱荣强、陈珲、李玮玥、彭世贵、张潋、何炜、刘远飞、杨慧、韩振坤、邱宇凡、肖荣华、盛志文、肖丽芳、黎江林、刘乾盛

 

一、规划背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省委“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方针和“六大突破、三大提升”战略,围绕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省域副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推进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赣州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化协调同步发展,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城市。

二、规划构思

赣州2035总规编制的总体思路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落实总规改革精神,优化空间结构体系,顺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构筑城乡发展新格局。总规成果要成为协调三级空间、统筹资源保护及资源利用的法定依据、战略蓝图、政策平台和行动纲领。

三、主要内容

(一)发展目标

将赣州建设成为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城市,打造成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的红色样板城市。

2035年,全面实现苏区振兴目标,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成,打造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高地,成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红色文化及客家文化彰显的生态宜居城市,建成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绿色崛起的红色样板城市。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18%左右,区域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区域性金融中心、文化旅游中心、教育中心、医疗康养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科研创新中心建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9%,城乡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心城区人口进一步集聚,达到320万人,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320平方公里。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形成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城乡生态环境优越、城乡社会全面和谐与文化繁荣的新局面。

(二)城市性质

省域副中心城市、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内陆港及新兴产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文化及客家文化彰显的生态宜居城市。

(三)发展规模

规划预测市域常住人口规模至2020年达到920万人;至2035年达到1100万人。

规划预测市辖区常住人口至2020年达到250-270万人;至2035年达到360-370万人。

规划预测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至2020年达到200万人;至2035年达到320万人,建成I型大城市。

市辖区建设用地规模:规划市辖区建设用地面积至2020年控制在583平方公里以内;至2035年控制在660平方公里以内。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规划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至2020年为200平方公里;至2035年为320平方公里。

(四)发展战略

对接“一带一路”,打造全球知名内陆港口城市。以赣州国际陆港为核心,打造区域性对外开放口岸;依托赣州国际陆港,大力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货物集散地。

加强协调发展,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区域性航空枢纽,建设区域性铁路枢纽,建设高效便捷的高速公路、国省道网络

实施创新驱动,构建区域性新兴产业合作基地。优化产业体系,打造创新产业集群;实施“双轮驱动”,培育新兴产业;对接发达地区,加强产业合作;借力国家政策,提振苏区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守护绿水青山,保护生态格局;坚守生态底线,提升空间治理和管控能力

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区域性中心职能。强化金融职能,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弘扬历史文化,建设文化旅游名城 ;依托绿水青山,打造医疗康养基地

(五)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形成“一心、三轴、三区、多点”的空间结构

“一心”:赣州中心城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包括章贡区、经开区和蓉江新区全域,南康区蓉江街道、东山街道,龙岭镇、镜坝镇、太窝乡全域以及唐江镇、龙华乡、朱坊乡的部分行政村,赣县区梅林镇全域以及茅店镇、储潭镇的部分行政村。

“三轴”:依托主要对外交通走廊形成的三条重要的城镇和产业发展轴,即沿京九(大广)、厦蓉通道和赣韶通道的三条城镇-产业发展轴。对内联系市域主要城镇和产业园区,对外协调对接省内和省外的重要发展空间。

“三区”:依据生态保护、城镇建设发展和农业发展的三类主导功能在空间上的区分,为“三区”空间的划定提供指引。

“多点”:推动外围一批交通区位条件好、综合发展基础较强、具备地方产业特色、生态休闲元素等的中心镇(横市镇、龙回镇、沙地镇、田村镇、南塘镇、王母渡镇等),作为区域城乡统筹的重要依托。

(六)市辖区规划

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和城乡一体化格局

在市辖区范围重点推进“多规合一”,划定“三区三线”,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振兴。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推进城乡土地要素市场、城乡产业体系、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城乡交通网络、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

形成“一心、三轴、三区、多点”的空间结构。

“一心”:赣州中心城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包括章贡区、经开区和蓉江新区全域,南康区蓉江街道、东山街道,龙岭镇、镜坝镇、太窝乡全域以及唐江镇、龙华乡、朱坊乡的部分行政村,赣县区梅林镇全域以及茅店镇、储潭镇的部分行政村。

“三轴”:依托主要对外交通走廊形成的三条重要的城镇和产业发展轴,即沿京九(大广)、厦蓉通道和赣韶通道的三条城镇-产业发展轴。对内联系市域主要城镇和产业园区,对外协调对接省内和省外的重要发展空间。

“三区”:依据生态保护、城镇建设发展和农业发展的三类主导功能在空间上的区分,为“三区”空间的划定提供指引。

“多点”:推动外围一批交通区位条件好、综合发展基础较强、具备地方产业特色、生态休闲元素等的中心镇(横市镇、龙回镇、沙地镇、田村镇、南塘镇、王母渡镇等),作为区域城乡统筹的重要依托。

(七)中心城区规划结构

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发展以增量发展与存量提升并举为模式,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为“东控、南拓、西进、北优”。

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保障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类型和用地规模的落实与实施。各项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和比例应按照下表规定进行管控。

顺应自然、随形就势,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科学布局城市组团,形成“一带三轴六片”的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的集聚效能和综合服务水平。

1.一带:沿江文化旅游功能发展带

整合上犹江、章水、章江、贡江、赣江五大江河,注重江河的保护,以河流为依托,强化五江十岸的旅游功能,丰富滨水功能,提升城市魅力与活力,塑造传承文化特色、展现生态景观、保障防洪安全的百里画廊。

2.三轴:城市服务轴(“中央金脊”)、国家级产业发展轴和城市绿轴

城市服务轴(“中央金脊”):由快速路和轨道交通系统自东向西分别串联梅林中心、河套老城中心、章江中心、蓉江中心、南康中心,是城市商贸零售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片区生活服务中心等职能聚集的区域。

国家级产业发展轴:沿厦蓉高速公路、赣州铁路货运环线、G105及其与G323国道的连接线自东向西分别串联六大产业基地,分别为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水西产业基地、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岗边产业组团、赣州综合保税区和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

城市绿轴:以太窝—三江大型城市绿楔为起点,将城市绿楔自西向东串联延伸至欧潭中央休闲公园、章江组团、河套老城组团、水东组团、狮子岩—马祖岩等城市功能区,通过大型绿地和江河水系,构建城市活力绿轴,作为城市重要的通风廊道和大尺度生态绿地,实行生态修复和严格的环境保护。

六片:按照“产业空间外围拓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端服务中心聚集”的原则,引导各类功能与服务设施合理分区、有序聚集。六片区分别为:古城文化振兴片区、中部现代服务业聚集片区、北部高端产业聚集片区、现代家居产业聚集片区、稀金产业聚集片区和绿色生态控制片区。

5_副本.png

18_副本.png

19_副本.png

24_副本.png

25_副本.png

26_副本.png

31_副本.png

36_副本.png

37_副本.png

51_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