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章江新区城市设计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11-23 18:51:17 被阅览数: 4050 次 来源:

项目名称:赣州市章江新区城市设计

项目地点:赣州市章江新区

面积:18.33平方公里

完成时间:2011年11月

委托编制单位:赣州市城乡规划局

合作设计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参加人员:谭纵波、韩高峰、夏晓国、邓雪娴、马宏瑞、袁秋江、董广宇、郝婧丽、王涛、杨慧、孙威、张小金、张 潋、黄敏、叶胜发

 

 

一、规划背景

章江新区规划面积18.33平方公里,是赣州市构建特大城市的核心区,位于 “中央金脊”的核心位置,承担着中心城区甚至是市域的商业金融、商务办公、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主要功能,其北临河套老城,老城特有的城市肌理、宋城文化、古代排水系统在中国规划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00八年七月,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快章江新区建设,繁荣章江新区,提高章江新区环境品质,将新区打造成为生态文明、特色活力、文化价值的示范区,特邀请国内知名设计机构湖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与法国夏瓦纳设计事务所组成的联合体、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设计有限公司赣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联合体等五个设计单位进行《章江新区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国内投标。

本次规划成果是基于我们在《章江新区城市设计国际招投标》中标方案第一名的基础上,依据《城乡规划法》的编制程序及要求,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赣州实际以及业主要求,吸收5个投标方案优点,经过方案整合、专家评审、规委会审查、公众参与、部门合作等十几轮的方案比较推敲,历经近一年半的时间完成。

二、规划构思

本规划为延续城市发展脉络及实现规划目标,合理利用和创造不同的文化特征、环境空间,同时营造各式各样的商业、活动、居住、文化娱乐等城市空间,使章江新区特色空间轮廓明显、标志建筑物突出、环境优美的形象;提出以下六点主要的规划构思1)重构“中央金脊”空间主轴线,延续城市发展脉络;2) 打通生态绿化网络通廊,构筑“大山大水”的生态格局;3)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区域交通联系;4)构建“大疏大密”的空间布局,展现“现代、生态”的城市形象;5) 整合现状建筑及相关规划,形成“统一、协调”的城市形象;6) 注重文脉的延续和人文空间的塑造,展现深厚的城市内涵和文化特色魅力。

三、主要内容

1.通过对区域、城市总体发展要求分析,结合专题研究,我们从区域、赣州、地区三个方面提出生态文明示范区、赣州市城市发展核心区、特色活力新区三大定位。

2.通过对发展定位的分析,我们提出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特色活力新区、延续城市发展脉络三大目标。

3.通过对目标的解读,我们提出三大类,共十三项规划措施。

4.规划从城市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出发,形成“一轴、一环、四心、五带、五区”的韭空间字结构体系。

◆首先,在原有联系河套老城及创新区的“1”字形中央金脊转变成的“凸”字型轴线,加强与产业园、创新区等片区的联系,提升片区活力及人气。

◆其次,在西侧设立的生态防护廊道,与章江一起形成生态外环。

◆第三,规划打造北部市级行政中心,中部市级商业金融中心,700亩生态公园绿化核心,汇集自然博物馆、图书馆于一体的文化博览中心,以及南部综合商务办公中心,形成四个重要公共活动中心。

◆第四,利用迁建机场飘带绿地、东侧飘带绿地、拓宽的金脊中央绿化带、及两条横向绿化通廊,打通山水联系廊道,形成城市开放空间与绿地景观系统,构建 “大山大水、大疏大密”生态空间,一个现代活力、生态文明的特色活力新区正拔地而起。

◆基于以上空间控制,形成中央金脊核心区和四个居住片区。

四、创新与特色

创新一:承上启下,多方整合,有效提高城市设计可操作性

为提高章江新区城市设计水平,2008年7月至9月,赣州市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章江新区城市设计”国际国内竞标,国际国内多家知名设计机构参与竞标。本次规划是在我们第一名中标方案的基础上,汲取各家方案优点,进行发展定位、生态文明、拆迁安置、建筑风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预测等十项专题研究后综合形成的,充分体现开放式规划的特点,有效地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在编制过程中,多次组织专家论证会,数十轮征求政府相关部门意见,并通过问卷调查、规划展示、媒体宣传等方式征求居民意见,大力提高公众参与力度,积极实现参与式规划,有效地提高规划的民主性;

规划将主体内容确定在总规之下、控规之上,整体研究章江新区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安排城市土地用途与支撑体系,合理构建空间景观结构,并将城市设计成果与控规的控制导则相衔接,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

创新二:区域谋划,科学确定主导功能与空间结构

赣州市长期处在“小中心、大边缘”的位置。章江新区中规划布局了种类齐全、档次较高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大型城市综合体、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商务办公、商业金融设施等现代服务业,对聚集城镇人口、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城镇化率由原来的38%提升至44%,年均增长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创新三:生态优先,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生态景观结构与保障体系u

2008年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战略以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化已成大势所趋,规划以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研究大量相关案例,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评价体系,积极构建相应的生态体系、交通体系、应急体系和资源节约体系等子系统,推动生态文明的全面实现。

在整体生态结构方面,规划因循就势,构建大、中、小三个层次的生态环,其中“大环”指的是峰山、马祖岩和三阳山等周边山体形成的绿环,是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并推动章江新区与整体生态系统的融合互动;“中环”指的是沿章江形成的水环,规划中降低滨江道路等级,加大后退河道距离,严格保护现有植被及重点树木,并顺应城市夏季主导风向,构建多条通风廊道,将河风引入城市,有效降低城市建设的热导效应;“小环”指的是以中央生态湖公园为中心,结合主要道路形成的环状生态绿地系统,是提高城市居民绿色感知、强化生态效益的重要开放空间。

在交通体系方面,规划大力提倡绿色出行。在综合研究区域交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规划提出在建设轨道交通和BRT快速公交系统,设置区域搜集型公交,提高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并在大运量快速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进行TOD开发,提高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的协调性;规划鼓励自行车出行与步行交通,在章江新区内建设连续的网状慢行系统,总长度达到20公里,贯穿章江沿岸滨江绿地和主要功能区

在应急体系方面,规划结合城市主次干道、生态绿地等,合理构筑防灾疏散通道、配套防灾空间,保证城区居民在3-5分钟能到达应急避难场所

在资源节约体系方面,规划提出建设雨水收集及回收系统、建立生态建筑、鼓励开发利用节能材料及能源、建设垃圾回收系统,大力减少城市运转对能源的消耗,有效降低城市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创新四:民生为本,合理解决拆迁安置和困难家庭住房问题

章江新区内原有村民数量多,拆迁安置难,规划在深入征求村民及政府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改变原“宅基地”安置模式,提出“基本拆迁住房+现代服务业自留地”的“新赣州模式”,通过多种类型的经济测算分析,结合村民意愿与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安排村民居住用地与村集体商业用地,保证原住民基本生活保障,促进拆迁安置的和谐进行。

为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结合相关研究,规划在J16、J17、J22等十地块内安排了约30公顷用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新市民公寓等保障性住房用地,这些地区交通出行便捷、生态环境质量高,能够有效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确保城市建设的成果为所有居民共享;

创新五:刚柔并济,有效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

针对新区开发的长期性,规划提出公共建筑用地近期可适当“留白”,前期以绿地及临时建筑为主,提高前期土地的利用率及经济收入,待市场及经济发展成熟时,公共建筑用地可按城市设计的要求进行建设,居住用地围绕公共建筑的配套而逐步实施的策略。”

为避免核心区出现夜间“死城”现象,规划提出以市场为主导的公共建筑用地 “混合”开发模式,在相应的制度框架内,根据市场运作需求保留充分的可变更调整的空间,确保规划在市场经济“不确定环境”中的有效作用。

五、实施情况

1.城市空间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规划的指导下,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5平方公里扩展至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原来的5万人增至15万人,逐渐承担起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任,并有效完善赣州特大城市的“中央金脊”的作用。

2.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章江新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些设施包括:以赣州中学、K5、K14、J21、J8地块为代表的教育设施,以赣州市人民医院、社区医疗服务点为代表的医疗设施,以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博物馆、市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站为代表的文化设施,以万盛mall步行街、文化娱乐城、中航城为代表的商业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有效地加快了章江新区人气的聚集,为新区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规划的指导下,章江新区内开展了大量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主次干路全长80公里,支路长度全长30公里的建设,城市排水、排涝排污工程的也以完成,为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市绿地景观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规划的指导下,章江新区已经建成了绿树成荫、景观优美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区内占地700余亩的中央生态公园、绵延10公里的沿江绿带和融会贯通的滨江15公里慢行系统,完成绿化工程面积约为200公顷,不仅是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锻炼健身的良好去处,更是展现赣州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名片。

1.png2.png3.png4.png5.png6.png